嶐嶺古道??這條路不常出現在地圖上或旅遊摺頁上,只存在我模糊的記憶中,沒有官方整齊清楚的指標,只有登山團體手寫的簡單指示牌,也因為如此,這裡才能一直保有它該有的古樸自然。
今年的全國古蹟日(9/15),宜蘭縣辦了一個名曰「宜蘭縣文化散步道-探索另類的淡蘭古道」的活動,而我因此跟這條素昧平生的古道搭上線。
行程一開始先造訪的是位於台北縣福隆的舊草嶺隧道北口,站在隧道口前,可以濃烈的感受到建築的雄偉及歷史的深長,門額上的草書題字「制天險」更是氣勢非凡!可惜沒能趕上時光穿越隧道,哼上一曲「銩銩銅」。
(註:舊草嶺隧道全長2167公尺,西元1924年完工,當時為全台最長鐵路隧道,1980年因鐵路拓寬需要另闢新草嶺隧道,而舊草嶺隧道在封閉二十多年後於今年重新開放,日後將闢為自行車道。)
沿著舊草嶺隧道北口附近的一條小路往山裡走進入一條產業道路,不久便接到嶐嶺古道,這條古道不像知名的草嶺古道有鋪設石階,全為泥土碎石路,兩旁林相原始完整,保有自然的風貌。(註:所謂的淡蘭古道是淡水廳(台北艋舺,非現今淡水)通往噶瑪蘭廳(宜蘭)的山路,包含草嶺古道及嶐嶺古道等路線,其中嶐嶺古道開通較早,吳沙入蘭開墾即是由此路徑,而蘭陽八景中的第一景「嶐嶺夕煙」指的就是嶐嶺古道的景緻。)
古道沿途有登山團體設置的指標,雖不醒目,但純手寫的字跡古樸自然,別有一番風味。
[水尾土地公廟]這是一座較幸運的土地祠,在擴建時被保留下來,留給後人作為歷史的見證。
[水頭土地公廟]這座土地祠位在古道接近制高點的位置,然而在古道沒落後,信徒為方便祭祀便將神像遷到山下,徒留幾片石牆及碑石傾倒於漫草間。
過了水頭土地公廟便到達埡口,可以俯瞰宜蘭縣的石城和太平洋,順著山路往下走,經過舊石城遺跡便到達古道的出口,與濱海公路相接,走過卡車喧囂的道路到對面的石城聚落,便可看見舊草嶺隧道的南口。走進這歷史隧道,清風迎面徐來無比舒爽,然而就題覺得有些遺憾,鐵軌呢?竟已隨那白雲和時間消散,空餘一旁的列車呼嘯而過.......
不過覺得比較欣慰的是,一旁的石城聚落依舊存在著,現今的石城房舍有著黑色的斜屋瓦,閩南風中帶點和風,石階和斜坡加面海更讓人聯想到希臘風的芹壁,午後的微風涼涼的吹,真希望不要有太多的千擾破壞這裡充滿幸福的寧靜。
夕陽西斜時分,我們造訪了位於外澳的金斗公廟,一般的金斗公廟總讓人心生恐懼,但這外澳的金斗公廟則令我敬畏萬分,牠不僅打破建築的界限,更穿越時空的通道,難怪跟台南孔廟一樣,「文官要下轎,武官要下馬」!
金斗公廟外觀不甚起眼,也無明顯的大門,然而進入廟中才發現是一座「廟中廟」,且更特別的是廟中廟的正對面竟擋了一塊突兀的巨石,經解說員的說明才知道,原來這廟和巨石之間的通道便是舊時的古道,行人經此無不膽戰心驚,但後來相繼發生許多神蹟,讓此廟聲名遠播,於是便有「文官要下轎,武官要下馬」的習俗。
此趟行程的尾聲,我們去看大溪的招魂碑,此碑是紀念昭和十三年所發生的船難,面著蔚藍廣闊的太平洋,石燈籠和碑文在海風中散發著濃濃的日式情懷。
整個行程下來,真覺得自己已跳脫現實生活,回到了200年前先人入蘭開墾的時空裡,發現了好多與我們脫節的活生生的歷史片段......(完)
Digu:
最新貼文請至FB瀏覽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aterdragonflysBlog
- Oct 10 Wed 2007 08:06
[ 旅行札記 ]探尋‧嶐嶺古道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